寿光骄子—访北京协和医院来自山东寿光的仉建国
来源:本站原创 2010-01-27

 采访嘉宾: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教授仉建国嘉宾籍贯:寿光市文家街道仉家村。寿光一中85年毕业生。嘉宾生辰:1967年3月采访时间:2009年11月25日晚采访地点:北京协和医院西大门104路电车站

·1985年,高考大本分数线490分,他考了598分,成为全县理科高考状元,发榜那天他颤颤巍巍地站在仉家村南公路边,向看榜回来的同学悄悄打听分数。不敢进县城,他生怕考不上,不好意思见老师。

·598分的高分,引来了清华、北大、人大、科技大……多个名校的争夺,他却悄无声息地选择了少有人知的上海医科大学。

·光荣出任中国第十一次南极考察队中心站唯一随队医生,出色完成保障任务,受到国家表彰。他却常说,换谁去都能出色完成,因为除了环境艰苦外,任务一点也不重。

·获郑裕彤博士奖学金赴香港大学学习,他说是自己运气好。

·获瑞士内固定协会(AO)奖学金赴美国深造,他还是说自己运气好。

·2009年5月15日至17日,国际脊柱侧突研究会,首次在中国召开,世界300多顶尖专家汇集北京协和医院,仉建国任学术委员会主席。这一次,他很骄傲,“这是国际脊柱侧突学术界对咱们中国的认可,对协和的认可,我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至于我当学术委员会主席,这只是中外学术界和祖国对我的信任而已,真的微不足道。”

记者采访仉建国之前,掌握了有关他上述的一些情况,而他,却给我来了如下的开场白“我总觉着自己的一切很平淡,没做出什么突出的成绩,还是不写了吧,免得老家人笑话。”

望着眼前这个不善言辞、谦恭低调、满头白发的老乡学者,这个站在亚洲脊柱侧突最巅峰的外科大夫,我似乎一切都找到了答案。

于无声处

——访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教授仉建国

2007年10月在美国得克萨斯TSRH医院,与世界著名学者Richards教授在手术室。

寿光日报讯(记者 王慧茗)我们全家都记着这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2007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播放节目《怀孕的“驼峰”女》,讲的是一个美丽可人的江西山村女孩,在22岁不慎怀孕流产后,瘫痪在床并差点失去宝贵生命,是北京协和医院一个姓仉的教授,让女孩告别死神并22年来首次直起了腰。从此这个叫丽芬的女孩在那个古朴怡人的江南小村,过上了幸福惬意的生活,畅享着爱情的甜蜜芬芳。

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得知那个创造医学奇迹的仉教授,全名叫仉建国,是我市文家街道仉家村人。更令记者感到惊讶的是,仉建国竟然是1985年寿光县的理科高考状元,598分的成绩竟高出高考大本分数线(490分)108分,这个仉建国还是中国第十一次南极考察队中心站的唯一随队医生……回荡在这个仉建国身上的诸多神秘音符,早就吸引着记者意欲探寻的目光,《寿光骄子》栏目策划之初,记者首先想到了他。

可想不到的是,采访仉建国却是那么困难,不是电话关机,就是谦虚地委婉推辞。经不住记者的缠磨,11月25日这天总算约好下午五点半在104路电车新东安市场站牌见面,记者准时赶到,却不曾想站牌正对着协和医院西大门。

目睹这座建成于1920年,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的古建筑群,记者不禁心潮澎湃,透过那长满青苔的蓝砖碧瓦,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在协和就医的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张学良、宋氏三姐妹、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斯……仿佛又看到了呕心沥血一辈子的一代名医林巧稚;仿佛又看到了1942年协和医院被日军占领改为陆军医院,多少同袍大夫含泪愤然离去……心想着在这座中外驰名的古老医院里,竟有我们寿光男儿在打拼奋斗为人民服务,一种自豪和骄傲油然升起。

不觉已过7点,路灯不知什么时候亮了起来,一个满头白发学者模样的人匆匆向我走来,“对不起,让您久等了,一连两个手术刚刚做完,不过我的两个病人——一个6岁的青岛男孩、一个68岁的京郊大爷,从此可以告别‘罗锅’,直起腰走路了。”看到他愧疚、喜悦、谦恭和倦意复杂交织的表情,记者哪还有什么责怪之心。

“王记者,在你之前,我从学从医的24年,除去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那个学术栏目,我还从没接受过任何采访,我总觉着自己的一切都很平淡,没做出什么突出的成绩,还是不写了吧,免得老家人笑话。”“我采访没有别的,就是想让寿光的下一代有个学习的榜样,这榜样不是董存瑞、邱少云,而是他们老家亲切的大哥哥、大姐姐,甚至是他们的邻居,你说该写不该写?再说,关于你的一切我已经了解了很多,我们只是随便聊,一二十分钟就可以了。”“那就到饭店边吃边说吧。”“不用,就在这儿聊吧,在这协和的古建筑下采访会更有灵感,也更有意义些。”因为记者早就知道身心疲惫的仉建国明早7点还要坐飞机去广州参加学术会议,再不想耽搁他宝贵的休息时间,推辞掉了主人的好意邀请。

在北京协和医院西大门104路电车站旁,这位站在亚洲脊柱侧突最巅峰的外科大夫,给记者讲述了自己从学从医的故事:

2009年5月15日,仉建国在国际脊柱侧突顶尖年会——国际脊柱侧突研究会上发表学术演讲。

“家里父母天天忙着下地干活,我5岁就上学了,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读完,我真的没有表现出有多么聪明,只是比其他同学刻苦些、用功些,平常学习也看不出比别人好多少,只是一到考试的时候就考得特别好,看来我跟别人的不同之处便是临场发挥好。”

“记得那年小学毕业升学考试,我正好发高烧,每场考试下来,头痛地在床上打滚。偌大个西关联中只招一个重点班,真可以说比高考还难,但平常学习不显山不露水的我却考上了,而我们村一个平常比我学习好的女生,却没考上,你说我不是会考试又是什么呢?上了联中后,我还是那么不紧不慢学着,学习成绩在班里中上游水平。记得有次星期天晚上回家拿咸菜,正赶上麦收,父母忙活到大半夜才回家,看到他俩晒得跟黑人一样,腰杆也累得不再那么挺拔。这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我当时暗下决心,一定要发奋学习,考上大学或中专,报答二老对我的养育之恩。”

“从此,我就和班里学习第一第二的同学暗暗较上了劲,学习成绩也很快进入了班里的前三名。到了高二,同学们个个都像绷紧弦的弓箭一样,尤其是学习前几名的同学,都不想担任班干部,就怕让学习以外的其他事情分一点心。老师试探着找我谈心让我当班长,我接受了。我想既然老师这么信任我,就不能叫他失望,什么吃亏赚便宜的我没考虑那么多。没想到一直到高考,我还是我们班的班长。高二期中考试,我考了全校第一名,学校奖励了我5块钱,我把这宝贵的5块钱紧紧地揣在怀里一个月,回家交给了父母。父母却又硬是塞给了我,让我上学校打菜吃,改善一下生活……”

看着他说话声音有些哽咽,我便打趣说:“听说你高考张榜那天都不敢去看分数,能聊聊这个事吗?”

“发榜那天我站在仉家村南公路边,向看榜回来的同学悄悄打听分数。不敢进县城,是我生怕万一考不上,怎么好意思见老师。同学们都考上了兴高采烈的,却没人知道我的成绩和是否上榜,我的心里就更没底了。后来听说自己不仅考上了大学,而且还是全县理科第一名,不知为什么,我却只为自己能考上大学而高兴,至于全县第一第二我心里没有什么概念,更没有很在乎。”

“出于自己对医学的偏爱,我没有报清华、北大等知名大学,悄悄报了当时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上海医科大学。1991年,我还没毕业就被协和医院外科挑选去,做了住院医生。1994年10月至1996年3月,自己荣幸地出任中国第十一次南极考察队中心站随队医生。当舰船经过南大洋西风带的7天里,我晕船晕,肚子里的水都吐光了,却还是保障了其他22个弟兄的健康安全。”

“也许是自己运气好吧,1999年9月自己又获得了郑裕彤博士奖学金赴香港大学学习,学习刚满,又获瑞士内固定协会(AO)奖学金赴美国学习。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自己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亚洲乃至世界领先的医疗水平,我最大的心愿和志向就是与全体业界同仁一致努力,让占全人类1%的脊柱侧突患者,昂起头、直起腰,享受从未有过的健康、幸福、自尊、快乐。5月15日至17日,国际脊柱侧突研究会,首次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国召开,世界300多顶尖专家汇集北京协和医院,我可以骄傲地说,这是国际脊柱侧突学术界对咱们中国的认可,对协和的认可,我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至于我当学术委员会主席,这只是中外学术界和祖国对我的信任而已,自己真的微不足道。”

“不聪明”、“运气好”、“会考试”、“微不足道”,那么多不同凡响的事情从他嘴里说出来竟变成了这些名词……透过协和病房窗口飘逸出的雪白的柔柔光线,聆听着协和新外科大楼工地传来的机器轰鸣,瞅着眼前这个不善言辞、谦恭低调甚至语言都有些木纳的少白头学者——这个站在亚洲脊柱侧突最巅峰的外科大夫,我似乎一切都找到了答案。

多保重!寿光人民的好儿子!劳累了,就歇歇。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中国寿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