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4年的别离,他们走过了人生多彩的岁月,多少酸甜苦辣,多少喜乐悲欢,多少辛勤奋斗,多少感慨万分。如今,他们虽不再有年轻时的朝气蓬勃,也不再有年少时的青春浪漫,但几十载岁月的沉淀,使他们的同学情、师生情,更深、更浓、更纯、更美。
老同学44年后聚会:“我们很开心”
同窗情深,难忘师恩。伴随着细细的秋雨,10月23日,新华大酒店内阵阵欢声。经过班内热心同学两个多月的陆续联系,多方查找,原寿光三中(现寿光一中)高五级一班的同学,毕业44年后再相聚。“高个子、胖子……大家毫不避讳地称呼着当年同学的绰号;你还是老样子,你的性格一点没变,你还是那么漂亮……多年未见的同学你一言我一语,如同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岁月流逝,人生短暂。多年来大家都忙于工作,现在,大家都已退休,闲下来后对当年老师、同学的思念越发浓厚,大家都想聚聚。44年来,这次聚会是我们班同学聚得最全的一次。”郑孟良感慨道。
44年前,从原寿光三中起航
据了解,这帮老同学毕业于原寿光三中高五级一班,当时班里有47名同学,毕业后他们怀揣着梦想从这里起航,到各方创业。虽各奔前程,但他们有个共同的信念:不论干大事、做小事,都做好事;不管为民还是从政,都做好人。
今年65岁的王军告诉记者,他们这届同学,当年就像大树上的小鸟,展开稚嫩的翅膀飞向未知的社会,一晃已经44年了。“我高中毕业后,参了军。服役期间没有休假,期满后,我也只是每年回家一两次。那时通信设施和交通设施都不比现在,回家时,我也只是和几个住的比较近的同学聚聚,和大部分同学失去了联系,甚至有的至今没见过一次面。”
44年前,这帮老同学才20岁左右,风华正茂,青春飞扬,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还保留着一些青涩。如今老同学们大都往七十岁上奔了,难免会生发出一些“韶华易逝,青春的小鸟一去不回来”的感慨。
44年来,难忘同学情、师生情
44年虽没有相聚,但是他们心中都有一根绳把他们系在一起,那就是同学情。曾经的班长桑瑞清说:“我们这帮老同学,大多从事教师工作,也有几位当了行政干部、工人,如今大家都只有一个共同的头衔:退休员工。虽多年不见,名字有些记不清,但同学情谊始终没变。聚会时,大家自觉地还原到当年的状态,还是44年前那个班级中的一员,像久别重逢的兄弟姐妹。”
老同学相聚,除了思同学情,忆母校,谈工作,畅叙别后情景外,还有一个主题就是给亓明礼班主任庆祝生日。在上世纪60年代的校园里,没有今天时尚,但老师教书认真,学生朴实勤奋。踏入社会,谈及亓明礼及其他老师,大家都心存感恩之情。说起亓老师,66岁的李树荣最有发言权,他告诉记者,上学时,亓老师是他的班主任,工作后,亓老师是他的领导,老师始终对他关爱有加。“记得上学时,老师冒着寒风去我家做家访,还专门接送我回校。寒风瑟瑟,老师费力地骑着脚踏车,还不时问我是否冷。后来我也成了一名教师,老师当年的教学方法更是给了我很大帮助。我们始终不敢忘记老师的教诲,再过几天就是老师的生日,趁这个机会提前为他庆祝,祝老师健康长寿。”
再相聚,真挚祝福,为友谊干杯
人生没有彩排,只有直播。44年再相聚,谈笑中忘掉遗憾、牢记友情、传递真诚、分享幸福。恩师尚在,他们怎敢老,聚会中,他们把真挚的祝福写在脸上,珍藏在心间。
为了友谊,四面八方的同学齐聚一堂。李秀英为了能和同学多聊会儿家常,从昨天就从青岛返回寿光,她说,毕业后,她当了民办教师,后来去了呼和浩特,最后回到青岛。44年间,她没有见过同学们。当同学打电话通知她聚会时,她很激动,以往的点点滴滴像幻灯片一样浮现在脑海。“那时,我们班里47个人,只有8个女生,大家在一块除了学习就是玩,现在大家都是花甲之年了,再聚首别有一番滋味。”
身为班主任的亓明礼从事教育近40年,如今他的学生大多已是花甲之年,在聚会现场他热泪盈眶,“青岛、东营……无论多远,大家基本上都赶回来了。以前他们还只是一群孩子,如今他们已是60多岁,看着他们如今过得幸福美满,我很开心,希望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好好过日子,好好教育子孙……”
相见时难别亦难。依依惜别时,几位女同学相拥而泣,一位男同学挥手话别:“我们虽然留不住青春,但让我们努力留住夕阳。”
寿光日报记者韩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