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沂生——给教师命运带来拐点的人 文章来源:寿光一中 更新时间: 2010-05-12

  5月10日,我校老教师刘沂生先生应一级毕业学生的邀请回寿光聚会时,参观了学校的校史馆,并为校史馆补充了六件重要的历史文献。

  刘沂生,男,汉族,1937年11月21日生,作协会员,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青州二中高级教师。近几年先后获“中华知名艺术家”、“改革开放三十年对社会有贡献的新闻人物”、“潍坊市文明市民”等誉称。

  1963年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分配到原寿光三中(现寿光一中)任教语文。寿光成立工读师范时,教育局抽调到工读师范工作并担任班主任,于1969年调回益都弥河高中、青州二中任教。数十年来,他一直在教育一线躬耕,潜心教育,殚精育李,成为一方名师。1997年退休。

  十年“浩劫”,中华大地极左路线盛行,中小学教师曾一度沦落至被社会歧视的深渊,被世人贬之为“臭老九”。

  1984年,刘沂生身处基层,甘冒风险,挺身而出,为师请命,以《欲纠无策空叹息——令人震惊的教育前程危险信号》为题上书《人民日报》,呼吁“救救教育,救救教师”。《人民日报》于1984年9月2日以《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为题摘发。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陈云阅后,于9月4日作出“尊师重教”重要批示:

  “这个问题(指目前高中毕业生报考大学时很少有人把师范院校当作第一志愿)要引起重视。师范院校学生的质量保证不了,对今后的教育、对四化建设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要继续想一些办法,帮助教师,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住房问题。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逐步使教师工作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

  陈云“尊师重教”批示得到举国落实。从1985年1月份起专门为教师提了工资,并将每年的九月十日定为教师节,恢复 了教师应有的社会地位。《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文被评为一九八四年度“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并被选入《人民日报三十年好新闻》专集中。一个普通老师的来信,成为中华教师命运的拐点,也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陈云传》中有记载,《高考年轮》中有专章)被推举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对社会有影响的新闻人物。

  刘沂生自幼酷爱文学,诗词歌赋俱习,尤喜梦龙文体。从教坛退休后,竟是“华发难掩黄昏志,征尘未洗复出征”,焕发了人生的第二春,继续书写着他的传奇人生。

  2003年,年高66岁的刘沂生,厚积勃发,仅用十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洋洋70万言的章回体回忆录《犟牛本色》处女作,揭开了他文学创作的序幕。《犟牛本色》,首开先河,用传奇体式记述自己的坎坷人生。在描绘自己人生足迹的同时,自然地融个人、家庭、单位、社会于一体,深刻、如实地再现了数十年史实,客观上让你触摸到时代的脉搏,给人以教益,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愉悦,是一部独特的,文学色彩浓郁的记实小说。

  其后,他的创作欲望一发不可收。2005年,耗神半年,一气呵成15万言的人物传记《魏嵋传》,书写了一段尘封已久、鲜为人知的历史。《魏嵋传》,用传奇体式,文学笔法,描述了革命先驱魏嵋的传奇人生,文章中自然地融进了国、共两党的艰苦建党、创业历程,以及其间发生的诸多令人欣慰或痛心的合作与摩擦,再现特殊时期的一段历史风云,还魏嵋们一个公正,热情地讴歌了伟大的民族奉献精神。这是一部至今罕为人知的族史,也是一部简要近现代社会发展史。《魏嵋传》的出版,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正在修订的《山东通史》已将魏嵋与其子魏复中列为近现代史入传人物。

  《魏嵋传》出版后,刘沂生又挖掘整理青州的民间故事传说,挥毫撰就了46万言的《古州传奇》。《古州传奇》以青州民间传说为底本,经过艺术加工,融古今轶闻于一体,收世事盛衰于笔下,对青州的许多文物景点、历史人物,以及诸多奇闻异事,都有浓墨重彩地描述和演义。可谓匠心独运,诗文并茂,地灵人杰一担挑,让读者既获处世为人之智慧,又得稗史文乘之趣味,从而开卷有益,愉悦身心。这是刘沂生为报答故乡山水的养育之恩,献给文化名城、旅游名城青州的一道丰盛文化大餐。《古州传奇》,赞盛世,颂良吏,说天说地;揭昏君,骂贪官,忧国忧民。讴歌优良风尚,鞭挞龌龊行举。诗词歌赋不拘格,嬉笑怒骂皆成文,是对我国传奇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著名学者、作家、俗文学学会顾问刘俊骧先生,对刘沂生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他在为《古州传奇》撰写的序言《一位有独创性的民间作家》中,赞誉刘沂生的作品:

  “调动传奇文笔的种种技法,吸收当代小说的诸多技巧,奇峰叠出,有血有肉、波澜起伏,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为当代传奇创作趟出了一条新路子,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继《古州传奇》后,刘沂生在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的激励下,又于2009年挥毫撰著了20万言的抗日战争一门九烈英雄传《碧血沃古州》。《碧血沃古州》,以青州南段村刘道成一家两代人所遭遇的苦难为线索,以清河地区四边县(益都、寿光、广饶与临淄)的抗日斗争为背景,集中笔墨描绘憨厚老农刘道成、善良农妇王秀珍与刘旭东、刘汉玉、刘兰英及王秀英等英烈们的群体形象,揭示百姓疾苦,以及他们热爱祖国、御寇卫乡、无畏献身的伟大奉献精神。该作不仅揭示一个家族的抗日斗争史,同时也再现了整个四边地区的抗日斗争史,可谓族史、乡史一肩挑。此作准备搬上银幕,正在筹划拍摄连续剧,《洪湖赤卫队》电影版著名作曲家张炳勋已为主题歌《海岱明珠放光明》谱写了曲子。《碧血沃古州》获得著名党史研究家、中央党校党史研究部主任、现代史学会会长郭德宏的高度评价。他在为该作撰写的序言《可喜的立传先河》中指出:

  “像刘旭东、刘汉玉、刘兰英、王秀英等这样的英烈,各地都有。可是,像《碧血沃古州》这样,为他们立传的娴熟传奇性著作,却很少,堪称是首开先河。各地史志和中共党史部门虽然也编写过一些历史人物小传,但大多只是记叙历史人物的生平,读起来干巴巴的,缺乏艺术性、可读性,因而在群众中很难产生影响。

  为此,我建议各地的史志和中共党史部门,以及爱好史学、文学的作者,都应该像刘沂生那样,以通俗文学的形式,生动的笔法,撰写一批这样的传奇性著作,热烈歌颂本地英烈的光辉事迹,使他们的精神在新的时代进一步发扬光大,服务于当代,繁荣我们的建设事业。”

  “人逾古稀不为老,霞光灿然夕阳红。”这是刘沂生的座右铭。退休之后,刘沂生厚积勃发,用七年时间,完成四部150余万言不同凡响的传奇创作,展示了他夕阳红的风采。虽然已逾古稀之年,却依然壮志不已,辛勤地耕耘着,准备为社会奉献更多的余热,造福于后人。

  

附件下载:

上一篇: 寿光一中2019年大事记

下一篇: 学校大事记略(2008-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