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一中·五代同“堂”】传承师道 匠心育人 文章来源:寿光一中 更新时间: 2020-12-10

  梦想的构筑,往往不需要经历“惊涛骇浪”,“春风细雨”足矣。比如,学生时代的你,可能被讲台上润物无声的老师所感动,梦想着长大后也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30年前,刚刚进入寿光一中就读的王长青,遇到了刚刚到校任教的老师李世清,教师梦便在他心里扎下了根。后来,圆了梦的王长青走上讲台,又将教育的种子种进了学生张琨的心里,随后,程薇臻、王晓玮一代代学生接过教书接力棒,赓续薪火、青蓝相继……如今,师生五代在一中同校育人,共同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1986年到寿光一中任教的李世清,清楚地记得34年前第一次来到这所学校时的情景——桌椅板凳、黑板、粉笔和备课本是全部的教学设备,没有教辅,没有资料,一个年级有六个班,全校只有4名生物老师……

  “就是在那样物资匮乏的年代,老教师对教学的严谨态度至今令人佩服,‘教学无小事,来不得半点马虎’是老教师对年轻教师说的最多的话。”李世清介绍,那时教育条件有限,能到学校上高中并非易事,而如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是如在黑暗中探路。为了能找到最有效、最简洁的教学方法,老师们经常会反复讨论、求证,为了一个教学案例讨论的场景时常会在办公室或者宿舍出现,语文教研室的“大语文教学”、物理教研室的“诱思探究教学”、生物教研室的“过程式探索教学”等诸多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探索中应运而生。

  “严谨治学”的教风在寿光一中六十三年的发展史上贯穿始终并传承至今,是李世清任教之初老教师们给他的示范教诲,也是贯穿他教学生涯的信条。

  “看过一次李老师的教案,非常条理清晰,每一名学生的常错易错题,他都记得一清二楚,也会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纠正,直至我们改正为止。”高三19班的班主任王长青是寿光一中1985级5班的学生,也是李世清的第一批学生。在他的记忆中,李世清敬业的态度和严谨的教风让他触动很深。

  如今,李世清已经不再直面学生,而是担任起教科处的教研任务,但他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依然让被听评课的老师们所敬重。优良的教风是治学之本、成才之本、立校之本,63年来,正是由于一代代教师的严谨教学、严格要求,一批批学生得以严格磨练、奋发拼搏,才保证了一中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素质,日后在社会上负膺大任。

  从踏上教师岗位的第一天起,王长青就定下一个目标,要以李世清老师为榜样,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30年的任教经历,25年的班主任任职经验,让王长青在教书育人方面形成了不少“独门秘籍”,“当老师就要当离学生心最近的人”成为他坚持至今的“秘诀”,也正因为亲近,学生们喜欢称呼他“长青哥”。

  在他看来,要想走近学生的心,就得像李世清老师一样严谨细致。接过新的班级,提前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存在问题、学习状况等信息;通过学生课桌书籍的摆放,判断学生的心理波动;借助学生身边的小事儿,开展情感分享会增强班级凝聚力……数算起班级管理的方法,王长青滔滔不绝,而他最常用的,便是用悄悄递小纸条的办法与学生进行沟通。

  “你的性格很开朗、很阳光,可是最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像有心事儿,是否需要青哥的帮忙?”“物理是一门很严谨很完美的学科,有着完备的理论基础,要想学出彩首先得重视基础,看好你哟!”……在办公室,王长青展示了几张即将送出的小纸条,班上的学生,几乎都收到过他的小纸条,上面有鼓励提醒,也有学习方法。

  “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当面沟通或当众批评,多少会让他们觉得不舒服,很难解决问题,我就想出了这种递小纸条的方式来提醒,这还是从学生那里学到的。”王长青笑着说,小纸条的做法简单却有效,既提醒了学生,又保护了他们的隐私,能够让学生注意自我约束、提高积极性。

  小小的一张纸条,载着老师对学生的满腔热情和殷切期望,飞到了学生的手里,飞入了他们的心里。

  “要做认真、用心的教育者”,王长青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这句话,竟会成为1990级学生张琨从教至今的目标。张琨,1999年加入寿光一中教职工大家庭,如今是教学设备管理中心副主任、2020级48班班主任。“认真、用心”四个字伴随着他整个任职生涯,他始终坚信“认真才能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

  “班主任的工作繁琐细碎又忙碌,曾有人把教育比作一门艺术,那么,班主任就是这诸多艺术中的雕塑者。学生的成才需要班主任用耐心的凿子、细心的刻刀、爱心的弓把等不可缺少的工具进行雕琢、打造,更需要采用巧妙的方法、技巧,使艺术品更具灵魂、特色。”在张琨看来,班主任的工作有学问、有技巧,这就需要班主任坚持用心,“学习是一种很好的积累,是思考的细化,是一种集反思、对话与梳理为一体的提高的过程。”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博采众长、及时记录技巧和灵感,是张琨的习惯,他经常利用网络、书籍等及时捕捉最新的教育动态,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仅在手机的“360个人图书馆”APP上,张琨存档的教育文章就已经达到563篇,正因为平时的记录和反思,才有了他在教育和管理的得心应手。

  对于张琨而言,每一个学生都像是自己的孩子,都需要用心对待。从教21年来,遇到学生种种,从和他们斗智斗勇到逐渐理解他们,从对他们知冷知热到走进他们内心,帮助他们解决青春迷惘、学习困惑……从一名教书匠向一名合格教育者转变的路上,张琨正不停探索。

  “曾被温柔以待,亦将温暖他人”这句话放在程薇臻身上再合适不过。2004级学生程薇臻,因着个头娇小、性格内向,格外被老师尤其是细心的班主任兼化学老师张琨所关注照顾。踏上讲台后,她对自己的定位和目标也因此再清晰不过,那就是“成为学生远行路上温暖的陪伴者,让学生找得到、聊得来、信得过。”

  在程薇臻看来,教师是学生离开家后最坚实的依靠。从2011年任职,她担任英语教师已有9年,从一开始的层层培训磨课,到现在教书已成为日常;从人生的第一节课,到现在每天许多节课,程薇臻陪伴过许多的学生,和他们亦师亦友——作为老师,发现每位学生的不同,用智慧打造生动课堂,唤醒每位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习惯,教授他们知识;作为朋友,或是一起共读经典书籍、同享优秀电影、互评生活现象,或是帮着解决学习困难、生活困扰,用温暖陪伴他们的成长。

  在程薇臻的课堂上,学生们唱过英文歌,演过课本剧,激情澎湃地辩论过有分歧的答案,也曾有学生因调皮捣蛋,被惩罚过做起蹲运动,可是学生们依然喜欢将自己的世界写于纸上与她分享,哪怕已经毕业多年。她潜移默化地,将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教他们如何理清思路,将复杂的英语学习拆解成简单的每日任务;教他们学会主动思考,用另一种语言表达自我;教他们学会为人处世,以心灵赢得心灵,以宽容培养宽容,以人格引领人格。

  在程薇臻的心里,她的学生们永远那么可爱、懂事儿,说起学生的时候,她总会不自觉地弯了眼睛、翘起嘴角。

  2019级数学老师王晓玮总会记起第一天进入一中求学的场景——那一天,她是第一个到达教室的学生,班主任程薇臻老师穿梭在教室的桌椅间,正细心地帮学生们擦拭桌椅、摆正书本,眼神里满满的期待与满足。那是程薇臻老师第一次当班主任,也是王晓玮第一次对老师这个职业产生向往。

  2018年,王晓玮终于像程薇臻老师一样,站上了一中的讲台,她也终于读懂了当时老师眼神中的含义——有初上讲台的满足与期待,更有为人师者的责任和压力。

  为了最快地进入教学状态、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王晓玮又一次当起了“学生”——每节授新课之前,她总会带着凳子去听同组老师和程薇臻老师的授课,认真钻研教法和课堂组织技巧,甚至还“翻山越岭”地扎进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老师们的课堂,汲取他们的精华,融入自身的教学;每节课的课后都是她静心反思、思想拔节的美好时光,“如果下次再来讲这个知识,我会如何处理”这样的思考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笔尖;一有空闲,她就埋头于整套教材的把控和钻研,从不懈怠;更值得一提的是,她还积极参加各种级别、各种种类的学科教研活动,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机会……就在这样的一边默默探索,一边谨慎而又大胆的实践中,王晓玮的教案,开始像战役的总体设计,怎样把握全局,从哪里开始总攻,哪里进行重点突破,哪个环节要互相照应,哪里是战役的重心,哪里是最致命的一击,都有了通盘考虑。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王晓玮喜欢把她的成长归于一中的师道传承,一代代老教师舍小家、顾大家的团队精神,心系学生、心系岗位的负责态度,指引着一代代青年教师在讲台上翩然起舞。

  师道赓续、薪火相传,一代代一中人“一棒接着一棒传”“一代接着一代干”,凝聚起无数奋斗的激情和力量。愿每一名一中人都能借助着代代相传的师者力量,以更加广阔的视野,翱翔于高山之巅!

附件下载:

上一篇: 我校举行消防培训及灭火演练

下一篇: 寿光一中第十四届校级家委会圆满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