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一中·身边的好老师·青蓝篇②】青蓝携手 薪火相传 文章来源:寿光一中 更新时间: 2024-10-18
  张志伟——36年用情怀耕种,听拔节声声
  张志伟,毕业于昌潍师专物理专业,1988年从教,现任2024级9班物理老师。曾连续担任班主任十余年、备课组长二十余年。从教36年来,他以不断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多次取得潍坊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先后荣获潍坊市立德树人标兵、寿光市优秀班主任、寿光市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从进入教育行业开始,张志伟老师就把自己人生拼搏的战场定位在了课堂。物理课程专业性强,又相对枯燥,为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想方设法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喜欢上物理课”成为他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于是,为提升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的兴趣,他时常让学生以“小老师”的身份参与教学;为了启迪学生的物理思维,他又在课堂中融入学生自主创新小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物理规律背后的逻辑;他还特别注重通过分享科学家事迹及启发学生剖析物理学中的文化精神,使学生不但能明物之理,还能品理之味,潜移默化做到“以物之理树人,以理之德育人”……在这些“特别”的管理和教育下,张老师所教学科的成绩多年来始终名列前茅。
  从努力“站稳讲台”的新教师,成长为“立德树人”的名教师,张志伟老师成了一批又一批年轻教师的“领路人”。“教无涯,学亦无涯”在张老师看来,年轻教师思维活跃,但往往教学经验不足,而听评课则是最好的互通之法,在“青蓝工程”中,从不以经验自居的他坚持“大门敞开”,不仅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毫无保留的分享给大家,还经常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与其他老师们一起反思、互相鞭策。为了能找到最有效、最简洁的教学方法,老师们经常会反复讨论、求证,为了一个教学案例讨论的场景时常会在办公室出现,在他的带领下,诸多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探索中应运而生,一批又一批的年轻教师,也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骨干教师。 
  《论语》有言:“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在张志伟老师身上,既有作为一名学者的清刚与睿智,又不乏对生活的热爱与洒脱;既有对学生的真诚与严厉,也有对学术的严谨和钟爱。他就这样凭借着自己在教学路上的一颗初心,始终呵护着他心目中的教育事业。
  刘立华——34年俯首甘为孺子牛
  刘立华,毕业于昌潍师专数学教育专业,1990年参教,现任2023级4部数学组教研组长,2023级35班数学老师。参教34年以来,他俯下身,弯下腰,走近学生,走进课堂,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子,多次获得潍坊市教学成果奖个人一等奖,被学校评为教坛孺子牛、优秀备课组长。
  从踏入教师岗位的第一天,“教书育人”就成为刘立华融入血液中的一种责任和使命,他坚信,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科的趣味性则是其中的关键。为此,生性幽默的他,总能快速地活跃课堂气氛——他会倡导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构建,在课堂上跟学生们进行师生计算比拼,借此教授学生速算技巧;他也会注重情景式教学,通过让学生们寻找教室内点线面的关系,用现实事例帮助学生树立空间观念,鼓励学生们探索研究、合作创造;他还会聚焦思维式训练,在课下布置以时事热点为内容的应用题,引导学生们一题多解,提升他们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的课堂就像是一块“磁石”,把几十颗孩子的心紧紧吸引在自己的周围,不断激发起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更创造出了傲人的数学佳绩,成长学生,亦成长自己。
  “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刘立华老师喜欢把他的成就归于一中的师道传承,一代代老教师舍小家、顾大家的团队精神,心系学生、心系岗位的负责态度,指引着一代代教师躬耕讲台、奋力成长。身为备课组长,他亦不忘青年教师的培养,与青年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处处做年轻教师的表率,认真为青年教师传授教育教学经验,帮助修改教案、改进教具、听课评课,在他的指导下,很多年轻老师在全市乃至全省的赛课中获奖,也有不少优秀者走上了管理岗位。
  随手轻挥,空间平面堆垒;妙语微言,体积面积显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费尽心头血;平行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联结师生情。对刘立华老师来说,教育是一场最美的遇见,年龄只是一个数字,他愿意陪伴每一个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董浩亮——28年带领更多孩子从寿光一中“起跑”
  董浩亮,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曾就读于寿光一中,1996年大学毕业后回母校任教,现任学校体育教研室主任、2022级1部体育备课组组长、学校短跑队教练员,并兼任2022级1班至3班体育教师。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练员、山东省优秀裁判员、潍坊市体育先进个人、寿光市学科带头人、寿光市体育教学能手,多次荣获潍坊市教学成果奖并摘得个人一等奖。
  董浩亮老师深知,在体育这条路上,尤其是田径项目,只有比别人多吃苦,才有成就梦想的更多可能。学生们既然选择体育,并且相信他,那就要尽自己最大能力托一把,让他们有更好的发展。因此,一节体育课上什么、怎么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训练形式?如何让课堂呈现趣味性、多样性和感染力?这些内容他都会反复实践探究、不断修改完善。也因此,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雪,他都会和学生在操场上一起摸爬滚打,每一个技术动作重复几十遍、几百遍更成为每天常态。
  对董浩亮老师来说,体育教育不仅是一份简单的工作,更是一份终生的事业、一份塑造学生精气神的重责。因而除了授业解惑,董老师还在工作中以身示范,引导他们不断突破、自我向上攀登——他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索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总结,带领体育组老师开展了《“互联网+体育”模式下青少年校园足球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等“十四五”全国重点课题研究;发明的供上体锻炼用体育器械取得了国家专利;主编了《学校教育研究》《学校体育研究》等多本著述,还在《新课程教学》《中国学校体育》等多种专业刊物上发表多篇专题论文。
  在体育组这支中青结合的教师团队里,年长者富有教学经验和奉献精神,年轻人饱有激情与创新活力。在董浩亮老师看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是靠单打独斗,而应群策群力。在他的带动下,体育组成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将集体力量发挥到极致,在这样的学科组氛围下,年轻教师专业技能飞速提高,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教学骨干、优秀教练员。
  循着“科学训练、严格管理”的思路,学校田径队的成绩节节攀升。自参教以来,他共培养了近10名国家一级运动员、50余名国家二级运动员;多年包揽潍坊市中学生田径联赛男、女第一名,团体总分前两名的骄人战绩……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董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在田径赛场上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成长道路上实现了蜕变。从教28年,那一张张已在社会上负膺重任的熟悉脸庞,一个个奋发拼搏的身影,一步步追逐梦想的脚印,已经成为董浩亮教学生涯里对教育意义的最好诠释。
  李萍——23年在点滴浸润中引领教师共赴成长
  李萍,中共党员,毕业于潍坊学院,2001年入职寿光一中,现任2024级政治学科大备课组长,2024级4、5、6、7班政治老师。从教以来,她牢记初心、兢兢业业,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凭借过硬的素养和优异成绩,她先后获得潍坊市教学成果奖、寿光市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寿光市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寿光市优秀教师、寿光市电化教学能手,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党员、优秀学科组长、优秀教师、三立先锋、功勋教师、三八红旗手等。
  “把课上好!”怀着这个信念,23年,李萍老师反复琢磨,一步步把汲取的营养融汇在了讲台上。为了讲好思政课,为青年埋下信仰的种子,她认真学习新高考、新课程、新理念,深入研究高考评价体系,结合生活与时政热点进行问题对话和生活素材分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丰富并延伸政治课堂,引领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形成感想和认识。教学中那些或温暖、或坚毅的身边故事,也让时代温度与思政教学互相赋能,在学生的心里深深扎根。
  “孩子没有差距,只有差异。”回首教育生涯,一桩桩教育故事,浮上李萍老师心头:有个学生成绩平平但活泼开朗,是学校戏剧节的“台柱子”,她便做“粉丝”,时时鼓励;有个学生家庭特殊,她便巧设“偶遇”,时时关心……故事累加,她成为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之一。
  思政课不是一个人的“独行”,更是一群人的“笃行”。作为多年备课组长,无论是教研还是命制学案试题,李萍老师都提前做好规划,明确分工、集思广益,力争发挥每个老师长处,形成最强合力。在学科组内,她真诚对待青年教师,关心他们的生活,更关心他们的成长,今年与组内李依娜老师通过青蓝工程结对子建立师徒关系后,她就经常到教室听课并探讨指导。最好的认可,莫过于以她为榜样,成长为她的模样,在李萍老师的带领下,政治组团队同心同向、一致向前,在高考中多次取得潍坊市教学成果奖!
  “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一张空白的试卷,作为老师,我们每一笔写的都是未来的答案。”23年,谆谆教诲,如春风拂面,李萍老师耐心地书写着一页页立德树人的书卷,心怀热爱、坚定如始。
  苗娜——18年让教育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苗娜,聊城大学研究生,2007年进入寿光一中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现任2022级2部英语备课组长,2022级18班、19班英语老师。深耕教育18载,她把愿望和理念全部倾注在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上,多次取得寿光市教学成果奖,本人也多次荣获校级优秀教师、寿光市优秀教师、寿光市教学质量优胜个人称号。
  “爱护每一名学生,关爱每一位孩子”,这是苗娜老师教学方式的精髓,也是她终生坚持的信念。在她看来,教师是学生离开家后最坚实的依靠,每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她都要求自己以最快的速度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存在问题、学习状况等信息,找出学生们身上的闪光点、薄弱点,发现每位学生的不同,唤醒每位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习惯,教授他们知识。虽然平日的工作紧张而忙碌,但是细心的她总能敏锐地关注到学生的细微变化:谁情绪低落了,谁不合群了,谁成绩后退了……点点滴滴,事无巨细。
  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能够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知识的精准传输,而深厚的专业积累,则会让课程更具深度、更有温度。为此,苗娜老师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潜心钻研新教材,反复研讨新课标,大量订阅教学刊物,捕捉新的教学信息,不断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积极参与校本课题研究,注重广泛听取经验,深入探索教育规律,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听取年轻教师的讲课比赛、课程展示活动,及时汲取更多学科的营养……心怀热望、辛勤耕耘、不断突破,带来了教育教学的硕果累累、收获满满,她逐渐成为学校勇挑重担的骨干教师。
  “发挥每一名教师的思考力”是苗娜老师所带领的备课组始终秉承的理念,而主题化、课题化的研究,则是推动教师成长的加速器。“想给学生最好的,先要做最好的自己。每一节课从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到具体的知识点,甚至是要引用的材料,整个学科组都会进行多次讨论研究。”她介绍,这样既可以将课堂效率提高到最大化,又可以更好的把握学情,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苗娜老师将以此不断激励自己,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所热爱的英语教学中,帮助更多的学生实现理想。
  张菊——12年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催化剂”
  张菊,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入职寿光一中。现任2022级4部生物备课组长,2022级40班、41班生物老师。她用心育人,把看似枯燥的知识,着色添彩,描绘成美丽的风景,多次获得潍坊市教学成果奖,先后取得山东省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省赛二等奖、山东省“一师一优课”活动二等奖、潍坊市创新实验比赛第一名等奖项。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从教以来,不断奔跑、追求卓越是张菊始终坚守的信念。于是,办公室里,经常有她和老师们探讨教学设计思路的身影,从课程的架构、PPT的制作到问题的设置、穿插的提问方式,甚至课堂上讲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反复琢磨,只为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案……潜心课堂带来了累累硕果,在高考中,她执教的2019级33班和34班,虽是普通部物化生组合,71分以上学生占比达90%,76分以上学生占比接近82%。她本人先后获得学校教坛新秀、学校五一劳动奖章、校级教学成果奖、寿光市生物学科教学能手、寿光市实验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厚厚的一沓荣誉证书,见证着她这一路努力进取的拼搏历程。
  12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张菊拥有了一群“铁杆学生粉丝”——有的学生称她为“大菊”,因为再晦涩的生物知识,都会被她掰开了、揉碎了融进日常生活,变得浅显易懂;有的学生称她为“菊姐”,因为不管是青春期里的小秘密,还是日常学习中的小烦恼,都愿意说给她听;更有的学生称她为“偶像”,因为上了她的课,萌生了将来当老师的想法……这些,得益于她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和尊重:“教育不是我们备好教材就行,更要备好学生。即使当了老师,也永远不要忘记作为学生的视角,了解这个学段学生的特点和规律,由此做出的教育才更有效。”
  “从教一来,我从一个生疏的‘菜鸟’到今天的不断成熟,这成长路上,有太多领导和同事的倾心扶持、无私帮助。”在张菊老师看来,师道是一场爱与梦想的传承,因这份薪火赓续,她对青年教师也竭力倾囊相授。在她的引导下,周翠香、孙琦、周欣欣、李爱洁等青年教师不负重望,成长迅速,更有佼佼者在短短的任教期内获得多项荣誉,担当重任。优秀备课组长、优秀学科组更成为她用心付出的最好肯定。
  人不下鞍,马不停蹄,张菊老师一直在路上。
  师道赓续、薪火相传,一代代一中人“一棒接着一棒传”“一代接着一代干”,凝聚起无数奋斗的激情和力量。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没有那么多惊心动魄,他们以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延展着一中精神的宽度,用不断超越自我的行动展现着一中精神的深度,用爱与责任生动地诠释了一中精神的高度。愿每一名一中人都能借助着代代相传的师者力量,以更加广阔的视野,翱翔于高山之巅!







  

 

附件下载:

上一篇:

下一篇: 寿光一中举行住宿学生夜间应急疏散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