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1987年参教以来,先后获得寿光市教学成绩优秀奖、寿光市骨干教师、寿光市优秀教师、寿光市优秀学科组长、寿光市教学能手、寿光市总工会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寿光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教学成绩突出,与其他教师合作培养出了潍坊市理科状元吴钦明、潍坊市理科第三名张建生等名生,去年培养出了刘新华等北大名生。陈吉敬业爱岗,为人师表,深受学生爱戴,他的三种情感融汇了对工作、学生、家庭的热爱。 教学情 陈吉作为一名政治科教师,平时他注意不断地扩充新知识,以适应变化了的教材与教学需要。例如,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经济常识教材也相应出现了关于分配制度、产权制度、走出去战略等新的知识点。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政治常识教材中关于政治文明、党的建设的内容也相应发生变化。面对这些变化,陈吉认真地阅读相关材料,领会其精神实质,在教学生时做到有的放矢。有一次,一个学生到陈吉办公室请教问题,看到陈吉面前摆着一大摞《人民日报》,非常惊奇地问:“老师,这些报纸你都读了吗?”在其他人看来阅读《人民日报》、《求是》杂志是索然无味的事,而陈吉就是在这些无味中寻找到了乐趣,充实了自己,正是从这些索味的资料中,他提炼出了一些需要讲解的问题,并把这些讲解的问题告诉同事们,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陈吉注重知识的积累。教学中自己的教法心得、出现的新知识点、学生问的问题等都是积累的重点。陈吉每上完一节课,都要反思一下,有什么新情况、新问题,下节课应怎么样解决。长此以往,厚积薄发,陈吉的教学功底日渐深厚,现在政治组中疑难问题的最终裁决者一般情况下就是陈吉。 陈吉很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创新,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教学过程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陈吉运用的答记者问式的教学方法,看似浪费时间,但它确实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过这种方法对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求特别高,否则可能被学生问的很难堪。对学生答题规范化的理解,一般只是以为是书写的规范,而陈吉根据教学实际,总结出了答题思维规范化、答案组织规范化、语言表述规范化、段落逻辑规范化、避免常见问题规范化等。这些问题不同教师有不同的理解,但总是有规律可循。把握其内在规律,在指导学生答题时就会在短时期内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甚至会产生质的飞跃。 师生情 在陈吉看来,学生的感情世界丰富多彩,师生感情处理好了,学生会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学不能把学生当做知识接受器,要把学生当朋友看待。有了感情投入,再加上教师渊博的知识,学科成绩会越来越好。陈吉和好多学生保持着联系,很多他教过的学生毕业后还给他来信,说之所以选择了政治类或是经济类专业,受陈吉老师的影响很大。现在学校任教的教师,有的是陈吉的学生,原来政治成绩不很理想,通过陈吉努力,高考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陈吉羸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就是一些看似不属于陈吉业内的问题,学生也总爱问他。90级理科本科线是580分,李玉林同学考了582分,他特别想考北京医科大学,征求了许多许多老师与同学的意见,都劝其报个比较稳的志愿,不要报北医,陈吉综合了各个方面的材料,鼓励其报北医,最后被录取。2000级两个学生,一个在云南大学,一个在青岛大学,分别在晚上八点往陈吉家打电话说:“我很想俺老师了”。很简单但很真实的一句话,说出了陈吉与学生之间的浓浓师生情谊。因爱学生,陈吉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90年代,陈吉取得了司法部认定的律师资格,因为考得好,在潍坊市人民政府发的证书。很多人劝陈吉借此机会可以离开教育,有个同学甚至替陈吉联系好了潍坊鸢飞律师事务所。但陈吉还是留了下来,他渴望做一名律师,但他更爱他的学生。在他心里,他实在割舍不下这浓浓的师生情,割舍不下对学生的爱,割舍不下对三尺讲台深深的眷恋。 父子情 陈吉很爱他的学生,他也很爱他的父母,在陈吉看来,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也很难谈得上爱他的学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陈吉也相信,一名合格的教师,更应是学生做人的示范。陈吉母亲去世的早,父亲患糖尿病与脑血栓等多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陈吉便将父亲接到家里伺候。父亲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后,陈吉必须兼顾上课与照顾老人。在父亲去世前的最后一个月,陈吉都是在沙发上睡觉,以便随时照顾他的生活。早上早起,先把老人的生活问题解决了,陈吉再安心上班。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陈吉从来没有给学生耽误一节课。在行动上陈吉也没有表现出来,甚至连政治组的老师也没有觉察到。陈吉正确地处理了作为老师与儿子的关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在如何做人上树立了一个教师行为示范的榜样。在无私中走过十几年,在奉献中走过十几年,陈吉感到的是无怨无悔。他钟情于教育,他热爱着学生,他在敬业与做会中实践着“教师”这一光荣而神圣的称号。在人生的征程中,他还会一如继往、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去书写出人生的辉煌。
上一篇: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下一篇: 如何建立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