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聚宝与妻儿在美国
7月26日,张聚宝携妻儿从美国回国,跟往常一样,在首都机场他没有跟妻子、儿女从一个海关通道出来,因为他依然保持着中国公民身份。
17年里,他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在一个咨询公司就职,然后在全球最大的基金公司担任金融分析师,虽然有无数次机会入籍美国,可是他都放弃了,“中国印烙上就烙上了,祖国与家乡的情结永远不会褪色,我为祖国以及寿光的巨大变化而自豪。”张聚宝讲。
“数学成了成长主线,也成就了我的人生”
张聚宝出生于我市侯镇黄桥张家村,是寿光一中82级学生,天资聪颖的他,在高中时就显示出过人的数学天赋。1985年高考,他以优异成绩被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录取。1990年,他被免试推荐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主要研究天气动力学。
在读硕士的前两年,身边的同学纷纷联系出国,张聚宝并不为所动,硕士最后一年,因为感到了研究方面的瓶颈,准备留学深造。1993年,他顺利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全额奖学金,来到大洋彼岸攻读博士学位,专攻物理海洋专业。
多年的理论研究,使张聚宝开始有了“转战”实践的想法,在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应聘到美国北桥经济与战略咨询公司,为美国大型电力、天然气等能源集团提供智囊服务,通过数学模型推演实现资源的战略优化。2006年,他再次转换角色,加盟全球最大的基金公司——富达投资集团,做金融分析师,直接参与公司数万亿美元的资本管理和风险分析。
不管是做流体力学研究,还是做战略咨询,乃至做金融,张聚宝始终发挥着自己的数学优势,通过计算和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技巧来分析、解决不同领域的实际问题。看似屡屡大幅度的转行,其实有一个主线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数学,也正是骨子里就有的数学基因,成就了今天的张聚宝。
旅美17年,东方文化烙印尚存
在张聚宝的交际圈里,他经常是唯一一名黄种人,但是他自己坦言并没有受到多少歧视,只要学会交际,以诚相待,自然而然关系也就融洽了。但在语言与文化两个方面,东方人与西方人很难做到完全一致,比如美国人说“是”,那就是同意了,中国人说“是”,那还要根据语境与语气来判断,去领悟对方是否真的同意。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在诗词、小说、散文等方面的文学大师,如浩瀚繁星。中国人始终在追求一种意境,非常擅长于人文科学,很多东西并不明确,讲究空灵之美,给人“悟”的空间,如诗词;西方人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发现与学说,也是不计其数,他们更擅长于探求物质规律,重在一个“理”字。
张聚宝坦言,虽然自己这么多年一直在研究“理”,可是自己的基因早已注进了人文因子。“我在闲时仍然读一些中国书籍,上中文网站读中国新闻、文学、历史,还有咱《寿光日报》网络版,对于‘悟’不但没有丢下,反而越来越追求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在求学与工作中,可以熟练应用‘中庸’等传统哲学思想来帮助解释‘稳定性’或者‘风险管理’等现代金融、经济、力学理论。”
在采访中,这位在西方世界里生活了17年的游子,频频使用鲜见成语与古人名句,可以看出其根深蒂固的文化烙印。
团队、演讲、创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交谈中的很多时间集中在了教育领域。“在国内上学或者做研究时,往往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可是到了美国,就要适应团队合作了,互相讨论,互相借鉴,在毫无顾忌的争论中实现思想火花的迸发 ,大家一起螺旋式上升。”张聚宝认为这是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一大不同。就在这些讨论中,每个人都要通过演讲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通过强辩来征服对方,这里有意无意地培养了大家的自信、独立与表达力。
在中科院时,张聚宝唯一一次演讲是在硕士答辩时,而在麻省理工学院,只院士在场的情况下就有四五次。“院士的尖锐提问都可以回答,还有什么不自信的呢?”张聚宝博士介绍,美国人的自信与教育背景有其直接关系。
《关于中国的商朝》、《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对比》,这是张聚宝的儿女在中小学时,美国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业题目都非常大,要求孩子们自己去自由发挥,尽可能多的查找相关资料,打开知识面的同时,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很好的自我学习、自我研究的习惯。”张聚宝认为,中国教育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教育,奥赛的屡屡获奖就是证明,团队、演讲、创新是其短板,在这方面西方的教育值得借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文/张波)
附件下载: |
上一篇: 寿光女孩参与张艺谋电影的声音制作
下一篇: 寿光骄子吴钦明:路由器研发第一人